服务热线:157017446166

新闻资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

必一运动贵州老人“用命换水”36年时间悬崖造出一条9400米“救命渠”

发布时间:2024-10-11 16:39:37

  贵州一个叫黄大发的老人,带着父老乡亲,用最普通不过的器具,在悬崖峭壁上建造了一个奇迹,这个奇迹就是一条全长9400米的水渠。

  我们都知道,贵州多山,这些大山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,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,但也是这些山,阻挡住了山里人的脚步。

  该地区的海拔高达1250米,进出村子的路也是崎岖不平,所以草王坝村一直处于闭塞贫瘠的状态中,与外界沟通甚少。

  这还不是当地村民最在意的,最让他们头疼的是,草王坝村用水非常困难,整个村子仅有一口井,村里所有人都指着这口井过日子,每天在井前排队打水的人络绎不绝,要想打一桶全家的食用水,往往需要排队一两个小时。

  事实上,草王坝村的人没少为吃水折腾,但前文我们说过了,这个地区海拔高达1250米,群山环绕,地理位置又高,这么高的位置本就缺水,再加上其特殊的地质结构,让这个村子更难获得水资源了。

  据悉,草王坝村的土地结构大多为石灰岩,这种结构的地质无法蓄水,即便是下再大的雨,雨水也会浸入石灰岩悄悄溜走。

  早些年,村里也组织过大家打井,但一滴水都没挖出来,即便是村里仅有的那口井,水质也是非常差劲。

  村民们表示,这口老井几十上百年来天天维持整个村子的日常生活用水,从未修整掏洗过,里面的水比较浑浊,大家提了水回去后,还得静置一段时间才能饮用,且因为水资源珍贵,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共识,就是将水利用到极致。

  淘米的水可以再洗一遍菜,洗完菜可以再放置一下,晚上烧来洗脸洗脚,这一套流程下来,剩下的水还能用来喂牲口或者浇菜地。

  多少年来,草王坝村的村民对于这样的生活早已经习以为常,并且大家坚持坚持就能克服,但有一点是他们无法克服的,那便是灌溉用水。

  山里的生活都靠种地度日,尤其贫穷的地方,百姓更要靠勤劳的双手生活,但在草王坝村勤劳却不是最重要的出路,这一年到头能不能吃饱,全看老天爷的意思,这一年雨水多一点,大家到年底可能还有些余粮,要是碰到雨水少的年份,家家户户吃糠咽菜,过年都喝不上一口米汤,人都吃不饱,牲畜更是无法存活,那样的光景,光是想想都令人害怕。

  后来新中国成立,百废待兴,在党中央的支持下,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实践下逐渐改善生活条件,唯有草王坝村这样地处深山老林中的小村庄,难以顾及。

  那个时候村民们也没有什么改变命运的意思,年纪大的不愿意再折腾,年轻的总想走往山外走,唯有一个人的出现,给草王坝村又带来了新的生机。

  黄大发出生于1935年,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世了,年幼的他无人照料,全靠村民你一块布,他一口饭的将其拉扯长大。

  那个战乱的年代,大家的日子本就不好过,还能从牙缝中艰难的挤出一些吃食给黄大发,这一点让他尤为感动。

  吃百家饭长大的黄大发从内心深处感念乡亲们的恩情,所以自懂事起他便力所能及的帮大家做事情,一直到23岁,勤劳又善良的黄大发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,大家推选他为大队长。

  有了这份职责后,他对村里的事情就更上心了,暗暗发誓,一定要改变家乡,让那些抚养他的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。

  次年,黄大发宣示加入中国党,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干部,这是在这个时候,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,其一为家乡解决水的问题;其二为家乡修路,让草王坝村不再与世隔绝;其三让乡亲们也用上电灯。

  这个三个目标在我们当下看来,再自然不过的事情,但在那个年代的草王坝村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,仅一个解决水资源的问题,就难于上青天了。

  但这并不影响黄大发的决心,刚刚上任他便宣布了这个消息,当时村里人感动归感动,但也并未当回事,毕竟大家都知道,这是不可能是事情。

  而宣布了这个决定后,次日黄大发便开始上山寻找水源了,仅这个过程就持续了一年多,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,黄大发终于在一个岩洞中发现了水,据他观察,这个岩洞不但有蓄水,且一年四季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动,这里的水质也比村里那口老井更好,倘若能把这里的水引到草王坝村,那村子就算有救了。

  这是一个好消息,但也是一个不好的消息,因为这个岩洞离草王坝村太远了,中间足足隔着三座山头,且这些山间悬崖陡壁颇多,那些年间也没有什么高科技技术,要想将水源引到草王坝村,紧靠人力和手中那些落后的器具,简直难如登天。

  很多人都劝黄大发算了,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且危险重重,但黄大发却跟自己较起了劲,那草王坝村那些年过的那些心酸日子他一辈子都忘不了,倘若余生都在这村里浑浑噩噩的过了,看这乡亲们过苦日子,而自己什么也不做,那自己就算是白来这世间一遭了。

  起初他也动员了不少村民一起修,靠着一身蛮力和落后的器具,爬上危险的峭壁,耗费了十多年的时间,一点一点的挖出了一条水渠,因为没有水泥河沙,他们边用黄泥来筑起渠沿,但这样的质量根本经不起时间验证,水渠还没有建成,便相继出现了许多问题。

  随随便便一场雨便能冲垮这条水渠,十来年的时间,村民们一边挖新渠,一边修补旧水渠,这个过程让大家伙早已经疲惫不堪,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这个修水渠的行动,所以渐渐的,大家也都放弃了。

  水渠工程失败,黄大发无疑是最难受的那个人,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修,修到年近40,他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这个失败事实,考虑了很久,他决定换个思路,总结了一下之前失败的原因,归根结底还是技术的问题。

  那之后黄大发便常常翻山越岭前往市里面的水利局学习,从水利工程的最基本原理学期,一步一步掌握技术要点。

  平日里他不光要学习,还经常往返在岩洞和草王坝村之间,对这段路程的地质结构做了一个详细的了解和认识。

  除此之外,黄大发还意识到,光靠村子里的村民,是修不好这条水渠的,所以他还得向国家申请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。

  这一来二去的,黄大发又耗费了十来年的时间,村民们都以为他已经完全放弃修水渠的事情了,但没有想到1992年,黄大发再次将村民号召起来,宣布重启修建水渠事宜。

  彼时的黄大发已经57岁高龄,眼看就要到了退休的年纪,但为了家乡,他再次扛起了工具,爬上那陡峭的绝壁。

  1996年,历史整整36年,黄大发也心心念念36年的水渠,终于建成了,通水那天,草王坝村所有人齐齐等在那里,亲眼见证清澈的山泉水流进村子,这条全场9400米的绝壁水渠真的建成了。

  没有经历过那些年的艰难日子,是根本无法体会彼时草王坝村村民心情的,这条水渠它不单单是一条水渠,而是改变草王坝村所有人命运的纽带。

  自那之后,村民们再也不用早起排队打水,也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,有了充足的水源,村里的农作物也有了盼头,黄大发让草王坝村的人都吃上了饱饭,看着那流淌进村里的清水,他的内心非常的复杂,这些年,为了这水渠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。

  尤其是修水渠的最后三年,黄大发几乎已经住在了工地上,家里的事情完全无暇顾及,他的二女儿因突发肾炎病倒,这病来的凶猛,让她整个身体都浮肿了起来,且高烧不退,倘若当时全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及时带到大城市,或许二女儿还有一线生机,但彼时的水渠也到了关键的时刻,正赶着工期,黄大发一心都在修渠大业上,所以耽搁了女儿的治疗时机。

  最终,黄大发的二女儿因病重遗憾离世,得知噩耗的当天,黄大发还在大汗淋漓的挥着镐头,也不知道是疲累过度,还是承受不住这消息,他当时就觉得眼前一黑,差点整个人从悬崖上掉下去,幸好身边的工人眼疾手快拉住了他。

 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,黄大发的二女儿刚离世数月,他的孙子又突发脑膜炎,当时全家有力气的人都被黄大发拉到工地上挖水渠了,等他们回到家时,孩子已经没了气息。

  一时之间,整个家庭都陷入一种巨大的悲怆当中,一向支持黄大发修渠的家人也开始质疑起他的决定,黄大发也意识到,三十多年来,自己几乎从未顾及过这个小家,亏欠了他们太多,可事已至此,他又能如何呢?眼看水渠就要建成,即便是再悲伤,他也不允许自己在这个时间倒下,自己的小家没有顾及好,那就一定要守护好更多的家庭。

  为了感恩黄大发的付出和恩情,乡亲们将这个水渠命名为“大发渠”,为了让大发渠惠及更多的百姓,他们还向周边两个村庄修了支渠,让更多的小家庭幸福完整的跨入了21世纪。

  做完这一切,黄大发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可以功成身退了,但这只是别人的想法,要知道,成为党员那天,他可是许下了三个愿望,他用了半生时间去完成第一个愿望,但也从未忘记剩下的两个目标。

  水渠刚刚落成,黄大发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为村里修复,俗话说的好,要致富,先修路,他不但要让水流进草王坝村,还要让乡亲们走出大山。

  因为有了之前的成功事迹和经验,黄大发对这片土地就更了解了,政府也对他的行动予以支持,村民就更不用说了,他们打心眼儿里相信黄大发。

  有了各方全力支持,这条通往外界的路仅数月时间就落成了,至此以后,村民进出再也不用翻山越岭,村里的农副产品进出也更方便,整个村子都呈现出了一番全新的面貌,不知不觉的,草王坝村的贫困帽子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摘掉了。

  不久后,草王坝村又通上了电,看着村里的第一盏电灯亮起时,黄大发直接泪洒当场,而他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竟然是,以后村里的娃娃也可以再灯下学习了。

  多年来建设家乡的经历告诉黄大发,知识太重要了,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,而一群人的知识能改变一个时代,他折腾了一辈子,也折腾出了一些名堂,不枉在世上走这么一遭,而草王坝村未来的命运,就要交给年轻人去折腾了。

咨询热线:157017446166
LINK 友情链接: 优酷 京东 淘宝 微博
Copyright © 2012-2024 必一运动·(B-sports)官方网站